
問與答
我們將比較常見的問題整理在這裡,或許在這裡可以找到答案並省下珍貴的時間。
沒找到解答嗎? 聯絡我們>
Film Look Processing (FLP) 在現代電影叫做數位轉底片的質感化流程,與美國好萊塢的Digital-Film-Digital (DFD) 的原理相似,都是將數位檔案印製在底片上經過沖洗與掃描,讓數位檔案變成實質上的底片電影,且成品目前為35mm底片且感光度可選(250D/500T),讓影像成為真正意義上變成-看的到,摸的到的底片影像流程。
ARRILASER 2 原本是為了電影母帶的長期保存而引進的設備。
它的功能,是在底片高速過片的狀態下,利用雷射將數位影像直接曝光到底片上,
也就是我們說的 Film-Out。
在 FLP 流程中,我們會先準備好數位檔, 再透過 ARRILASER 2 將影像輸出到負片上, 讓影像進入底片的階調、粒子、對比與光化學特性, 這一步是 FLP 的核心。
與美國好萊塢的Digital-Film-Digital(DFD)流程不同,他們以商業調光為核心的輸出參數與色彩曲線,Film Look Processing (FLP),仰賴的經驗是 Kodak Imagecare Program 的標準,該標準源自於底片在不同的溫控、藥水濃度、浸泡時間,會產生出不同的影像色彩偏差,是保障數位創作者能夠在把數位檔案印製在底片上後,同時符合 Kodak Imagecare Program 的沖洗標準。
以下是我們提供給創作者的中文流程圖:
English Version:
ARRILASER 2 一開始的設計目的其實並不是為了 Digital-Film-Digital(DFD)流程。
它最核心的用途,是將數位影像 Film-Out 到底片上,包含 攝影機負片(Camera Negative) 與 中間片(Intermediates),用於 影像保存、母版備份與修復。
後來不管是 DFD(Digital-Film-Digital)或 FLP(Film Look Processing)這些流程, 其實都是由一群 底片愛好者 / 調光師 / 後期技術人 自己摸索出來的。 透過商業調光設備、底片特性、色彩曲線與掃描回數位的控制,才演化成現在我們熟悉的工作流程。
我們依照我們的實際經驗,我們推薦兩種數位進行FLP的應用流程。 第一種是:創作美學導向,把FLP當作視覺風格塑造工具。
當剪輯完成後,輸出DPX檔案做FLP,把底片當作一種特殊的「濾鏡」,透過底片的密度進行更多元的外觀塑造,比較適合CGI動畫或是需要呈現特殊的外觀創作上。 第二種是:精準外觀導向,用FLP確保色彩階調的真實與穩定
當剪輯完成後,輸出DPX案做FLP,讓拍攝後的數位素材檔案呈現在底片上,目的不是創造「底片感」,是確保色彩在調光階段精準的可控性。
從開發角度來看,FLP其實不只是單純的商品或是影像創作,而是一段技術結晶而形成的工作流程,我們也探討了這樣的工作流程對創作者的意義:
1. 影像不再受到像素限制
由於影像從數位檔案轉換成真實的底片,只要原始底片還在,就可以不再讓數位影像受到當時拍攝的編碼限制。 1. 減少了不同的攝影機產生的「誤差」
如果多機拍攝,即使在每台攝影機的設定一致下也會產生色彩與光線的偏差,因此FLP適合統整不同的鏡頭外觀或是數位誤差的素材。 1. 減少了調光調色的創作時間
如果真的想要做出「底片感」,調光師也要很清楚每個不同光源下的底片ISO顏色,並進行模擬,在這個過程中會消耗大量的時間與校準,我們認為使用FLP的工作流程,可以大幅度的減少調光調色的時間,並且由於色彩密度一致,我們更能夠減少針對每段素材的色彩管理。 1. 使虛擬攝影棚或CGI看起來更加真實
在參考國外的DFD做法,我們發現國外大部分在虛擬攝影棚或是CGI特效中,調光調色會需要更高密度的色彩進行創作,或是虛擬攝影棚需要去除摩爾紋,但透過底片的成像渲染的特性,可以更好的將進行層次堆疊,會看起來更真實。

